在朝阳县木头城子镇西营子村的尹家制瓦作坊里,尹国强正带领工人们忙碌着。揉泥、脱坯、压瓦、塑形——看似不起眼的泥土在匠人手中逐渐成型。这门古老的技艺,正为古建筑的修缮与仿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支撑。
匠人们将就地取材的黏土按比例掺入细沙,反复揉捏至柔韧适中。手起手落间,不仅制出瓦当、滴水、筒瓦、板瓦等瓦作,更能雕琢出古建筑不可或缺的垂兽、蹲兽、鸱吻等脊兽。这些镌刻着吉祥纹样的构件,如同时光留下的密码,蕴藏着古建筑的美学基因。
作坊一角,尹国强的四弟尹国利正全神贯注于手中的泥块,他要捏制一只瑞兽貔貅。只见一片瓦插入细铁丝作骨架,一块黄泥在他掌中几经搓揉、堆叠,身体与四肢的轮廓便显现出来。毛刷蘸清水轻抹,泥块无缝粘合;刻刀细细勾勒,鳞甲与纹饰逐渐清晰。不到一小时,一只威风凛凛又不失灵动的貔貅便“立”了起来,圆睁双目,仿佛下一刻就要腾跃而起。
“16岁跟着父亲学手艺,干了40多年。”尹国利擦去手上的泥,眼中带着笑意,“捏得多了,泥就像长在手里一样,闭着眼都知道该怎么塑形。”正是这份“熟能生巧”的坚守,让尹氏制瓦技艺代代相传。这项始于祖辈的手艺已传承至第六代,2017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更跻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朝阳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
步入库房,琳琅满目的构件令人目不暇接。据介绍,这里每年能产出瓦当、门头、滴水、脊兽等构件约30万件(套),销往沈阳、鞍山、山西、河北等全国各地。每年5月至10月是制瓦的黄金期,作坊里总是热闹非凡。2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既能守住老手艺,又能带动乡亲们挣钱,这活儿干着踏实,我们兄弟也要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尹国强说道。(作者 张静 仇一军)
来源:朝阳县新闻网
责任编辑:谢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