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出沟赶集,天不亮就得深一脚浅一脚出发,回来一身泥。现在骑着三轮车,二十分钟左右就稳稳当当!”朝阳县柳城街道西大杖子村石佛头沟组村民老赵看着崭新的水泥路面,黝黑的脸上笑容灿烂。这条让村民们拍手称快的“暖心路”,正是驻村书记王学斌历经奔波,为村里啃下的“最后三公里”硬骨头。
时间拉回去年8月20日暴雨,百年不遇的洪水将石佛头沟组通往外界的唯一村道冲得支离破碎,路基塌陷、泥石横流,山沟瞬间成了“孤岛”。村民们望着断头路,日常生计通道被斩断。暴雨过后,王学斌四处奔走于公益组织、爱心企业之间,用沾着泥点、浸着汗水的现场照片和视频,讲述山沟困境,最终凝聚社会爱心捐款,抢通临时便道,保障了村民基本出行。但临时便道经不住雨雪侵蚀,每次雨雪过后便道又变得泥泞难行,这“最后三公里”的硬化问题,成了压在王学斌心里的“大石头”。
今年开春,村民们终于盼来好消息——“卡脖子路”要进行水泥硬化。这背后,是王学斌无数次跑镇里、县里、市里汇报情况争取资金的结果。“那段时间,王书记几乎天天泡在外面,脸晒黑了,人也瘦了。”村会计李景合说。
工程启动后,王学斌每天天刚亮就带着草帽、穿着胶鞋到现场,紧盯施工进度和质量。“这条路是村里的‘致富路’,质量上绝不能出半点差错。”她常这样叮嘱施工队。
为解决会车难题,她沿待修路段反复踏勘,结合村民出行习惯和地形,确定7个会车点位置;针对涵管安装这一排水关键,她每日检查质量和安装,确保雨天不积水;面对山洪威胁,她请来水利技术人员反复踏勘,在河道拐弯、山水冲刷剧烈处规划浆砌石护墙和排水沟,既护路基又保耕地。
五保户于大爷家门前路段因位置特殊,施工队原打算绕开。王学斌看到老人行动不便,门前土路窄滑,当即决定修到老人家门口。“路修了,就得让沟里每一个人都踩得踏实!”几番协调后,一段水泥路将院门与主路稳稳相接,老人看着新硬化的路面,眼里泛起泪光。
路线规划涉及村民王大爷地头边线时遇阻力,王学斌多次上门,坐在小板凳上算长远账:“路宽一点,您孙子开车回来能稳稳停门口,收山货的车也能直接进来!”真诚话语打动村民,大家纷纷支持。
如今,“最后三公里”水泥路已竣工,夕阳下光洁如带。这条路从暴雨的伤口中重生,从女书记磨破鞋底的奔走中延伸,是干群同心的见证。王学斌欣慰地说:“这不仅是出行路,更是致富路、民心路,承载着村民的希望,让村子未来更光明。”
纵使群山阻隔,心之所向,必有通途;情之所系,天堑终成坦途。这三公里水泥路,铺在山间,更铺在百姓心头。(记者 柳志辉 周晓峰 李松峰)
来源:朝阳县新闻网
责任编辑:谢宜霖